
這本書太讚了,大推!
《品味,從知識開始》讀書心得 | 為什麼「品味」比技術更重要?提升個人品味的 11 的重要觀點
2025 Feb 26 讀書心得 個人知識管理
我們常常認為,「品味」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品味,將無法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好的判斷。
日本知名設計師–水野學在《品味,從知識開始》一書中,分享了自己是怎麼培養生活與工作上的「品味」。水野學是1972年生於東京,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熊本熊,還有像是 Uniqlo 的「UT」系列衣服、台灣 7-11「7-SELECT」、宇多田光「SINGLE COLLECTION VOL.2」都是他的作品。此外也為眾多日本百年老店操刀品牌改造,被譽為日本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
在這本書中,我從這位設計大師身上學會了 11 個關於「品味提升」的觀點。
觀點 1. 品味是一種判斷力
品味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
水野學認為:「所謂的有品味,是指能夠判斷出無法以數字量化狀態的優劣,並加以最佳化的能力。」這種能力特別重要,因為很多時候,好壞的判斷並不能單純用數據來衡量。
每個人都有品味的潛力,關鍵在於如何培養。
舉個例子,水野學用「水」來比喻品味。他說:
- 有品味的人,會在炎炎夏日加入幾滴檸檬;在寒冷冬天,會沖泡溫暖的熱茶。
- 沒有品味的人,可能一年到頭都端出同樣的,甚至可能已經變質的水。
培養品味,從觀察生活中的細節開始
觀點 2. 了解「普通」,才能創造「特別」
創造獨特的東西,需要先了解什麼是普通。
水野學指出:只要用「普通」這把尺來評估,就能製造出各個年齡層、不同性別都喜歡的東西。了解什麼是普通,反而代表擁有更多可能性,能夠創造出各種獨特的事物。
舉個例子來說:在設計產品時,必須先了解市場上的普遍水準。
像是:
- 了解大眾的需求和喜好
- 掌握目標族群的使用習慣
只有充分理解「普通」,才能在此基礎上創新突破。
觀點 3. 知識,是品味的基石
美感不只是直覺,更需要知識的支撐。
就像經濟學需要了解馬克思的歷史背景,美術的表現也需要深厚的知識基礎。這些看似無關的知識,實際上都在幫助我們建立更完整的視野。
舉個例子,當我們要設計一個產品或品牌時:
- 需要理解文化背景
- 需要了解產品的歷史脈絡
- 需要掌握品牌相關的專業知識
持續學習各領域知識,豐富自己的認知基礎
觀點 4. 歷史和美術的現代價值
「歷史和美術」不是過去式,而是未來的指南針。
水野學認為:歷史是幫助我們了解「該怎麼行動」的課程,而美術則是指導我們「如何創作表現」的課程。這兩者都在為我們提供行動的基準和方向。
舉個例子,當我們要進行創作時:
- 歷史告訴我們「該怎麼行動」。
- 美術指導我們「如何表現」。
兩者結合,才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
觀點 5. 品味在經濟成長後的重要性
在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品味變得更加重要。
水野學再次用「水」來比喻:在高度經濟成長期,只要能大量且迅速地端出水來,不會有人在乎品質,當然也不在乎口味或呈現方式。但現在已經進入「質重於量」的時代,品味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差異點在哪裡呢?
你會發現:
- 在過去的經濟成長期,人們追求的是數量。
- 現在則更重視,產品的質感和細節。
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要注重品質和品味
觀點 6. 技術極致後的品味時代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規律。
每當技術發展到極致時,社會就會開始追求品味和美好事物。
水野學提到戰國時代的例子:
「
當戰爭技術達到頂峰時,人們反而轉向追求茶道與藝術。
這種『從技術到品味的回歸』是一種歷史循環。
」
看看現在 AI 技術快速發展,或許正暗示著「品味時代」即將來臨。
觀點 7. 為什麼要累積「普通」的知識?
創新並不總是等於成功。
水野學分析企劃案的成功率時發現:
- 2% 是「前所未見且爆紅的企劃」
- 15% 是「平凡且不暢銷的企劃」
- 20% 是「平凡卻很暢銷的企劃」
- 63% 是「令人驚訝但不暢銷的企劃」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過度追求創新反而可能失敗。
舉個例子:iPhone 雖被視為革命性產品,但它其實是延續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的發展軌跡 ; AKB48 延續了早安少女組的模式 ; 網際網路也是從信差、郵務、電報逐步演變而來。
創新,要建立在對既有知識的理解之上。
觀點 8. 品味不是天賦,而是積累
對自己品味沒信心的人,往往是因為積累太少。
那些看起來能瞬間做出好判斷的人,其實背後都有大量知識的長期積累。品味不是天生的才能,而是透過深入鑽研得來的技術。
舉個例子,就像一位優秀的咖啡師。他能立即判斷咖啡豆的好壞。
能快速調整最適合的沖煮方式。這些看似直覺的判斷,其實來自於長期的學習和經驗累積。
培養品味的第一步,是承認自己知識的積累不足。
觀點 9. 從自身品味開始培養
培養品味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的喜好。
水野學認為:在研究消費者喜好之前,應該先從探索自己的特質開始。自我探索不是膚淺的喜好調查,而是要深入挖掘背後的原因。
舉個例子,水野學分享了他的自我分析方法:他不只是寫下「喜歡藍色」這樣的表象,而是追溯到「因為小時候喜歡《秘密戰隊五連者》的藍戰士」。進一步分析藍戰士是副隊長、性格冷靜等特質。
深入分析自己的喜好,找出背後的深層原因。
這些深層的原因,就是一個人品位的來源。
觀點 10. 設計實務的三個問題要素
在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三個核心問題。
分別是:
- 使用者是誰?
- 在何時會使用?
- 在什麼地方使用?
這三個問題,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發揮品味。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們在設計一款咖啡包裝。我們依序:
- 要先確定目標客群是上班族,還是咖啡愛好者?
- 他們會在早晨通勤,還是下午休息時飲用?
- 是在辦公室,還是在咖啡廳使用?
好的設計,必須回答這三個基本問題。
觀點 11. 突破品味的同溫層
每個人都容易陷入自己的品味舒適圈。
水野學提醒我們,品味的提升常常被「自以為是」所阻礙。這種自以為是,其實來自於我們習慣性地待在同溫層中。
舉個例子,像是:
- 設計師,容易只看設計雜誌。
- 工程師,習慣只讀技術文章。
- 業務員,總是只跟客戶打交道。
這些都會限制我們的視野,讓品味停滯不前。
我的延伸思考:品味在 AI 時代的新意義
讀完水野學的觀點後,我不禁聯想到 AI 時代的挑戰。
當 AI 能夠快速生成大量內容時,人類的品味將更為關鍵。我們需要運用品味來甄別內容的好壞,就像水野學所說的「判斷無法量化事物的能力」。
舉個例子。當 AI 可以在幾秒鐘內生成數十張圖片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生成更多的圖片,而是能夠判斷哪些圖片真正有價值。
這正是人類品味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品味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培養的能力。
我相信在 AI 發展極度快速的現在,品位 “這項能力” 將變得重要。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