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班族如何面對快速變化的職場環境?好課推薦!跟著台大醫生吳沛燊,用 15 個學習法則來應付快速變化的職場新任務
2023 Apr 24 自我成長
近期收到天下雜誌的課程推薦邀約,課程名稱是〈什麼都學得會!15個高效學習法則,快速上手新能力〉。
這堂課的講師–吳沛燊非常厲害,他...同時是
- 復健科醫生
- 資料科學家
- 天下文化的 Data Team 主管
並在 Facebook 上每 2-3 天就分享自己的所學,輸入與輸出的能力非常驚人!
會接下這個推薦邀約,一來想要幫高手推薦好課、二來是看到他的學習技術也是受到美國暢銷作家 Tiago Forte 的「C.O.D.E」知識提煉法啟發!
遇到了學習上的同好,我興奮、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回覆」的按鈕,告訴聯絡窗口:這個推薦邀請,我接下了!
但「學習的技術」非常廣泛,這堂課到底在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答案是:不確定性。
我們這一代的人真的太辛苦了...
每一天一打開手機,就有核彈級的資訊量蜂湧而至。這些資訊讓工作變得極度不穩定,我們無法再像過去我們的父/母輩一樣,長時間守著同樣的職位、同樣的工作內容、同樣的職涯路徑。
我相信你在職場上一定碰過這樣的困難:做事和思考沒有穩定的框架,當職位調動、新任務降臨,要花大把時間摸索、大把的精力試錯。
因此我們要問:
在現在變化如此快速的職場環境中,如何培養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我想你也猜到了,就是「學習力」。
「蛤,又是在講學習的課程?」我知道你心中在 murmur 和我當初看到課綱時相同的心聲。
但是看完課程後,我完全改觀了。
這堂課真正的價值,其實是:
看一位醫生/主管/數據工程師,從 3 種不同的角度切入、用紮實的實戰經驗告訴你:「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學習方法,到底如何落實到個人的職場與生活當中。」
既然是掛名宣傳,我當然要自己看完一遍、親自驗證課程品質後後再寫推薦文。課程的大綱和特色我就不多說了,我想講講自己在這 2 小時的課程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有 3 個啟發令我印象深刻:
- 學習要有效,重點是創造連結
- 替資料做分類,是為了產生行動
- 有效的學習配速,是調配專注與休息的時間,不是要學習的內容
啟發 1:學習要有效,重點是創造連結
所謂的連結,指的是「讓資訊跟自己產生關聯」。
例如
- 跟生活有關: 這個知識,能如何改善我的生活?
- 跟經驗有關: 這個知識,我有曾經經歷過嗎?
- 跟目的有關: 這個知識,我可以用在哪裡?
但是要如何讓資訊與自己產生連結呢?
實際上是有技巧的。課程中的一項技巧讓我印象深刻-PAP (Problem-Assessment-Plan) 紀錄法。
PAP 是一種紀錄框架,主要被用在醫生寫病歷的場景中。分別是
- Problem: 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 assessment: 對目前這個問題的判斷(暫時性的答案或資訊)
- Plan: 我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以講師吳沛燊的案例為例:
- Problem: 想學習個人理財,但發現市面上的學派太多,不知道該如何開始
- Assessment: 從讀一本巴菲特的著作開始,學習到「效率市場假說」的觀念
- Plan: 增強運用,將自己的股票/債券的持有比例調整為 6:4
從「問題」出發,就能果斷地決定眼前的資訊是否和我有關聯。
啟發 2:替資料做分類,是為了產生行動
所有對資料分類的行為,都是為了要產出特定的成果。
例如在醫院的急診分類中,是用
- 輕症 > 可以回家
- 中症 > 必須治療
- 重症 > 留院觀察
而不是用受傷的種類來分類。例如
- 骨折急診
- 感冒急診
- 中風急診
這對我有如當頭棒喝。
當我們在整理筆記、對資料作分類時,必須要先思考:「我想要產生什麼行動?」
啟發 3:有效的學習配速,是調配專注與休息的時間,不是要學習的內容
不要去分配自己學習的內容,這樣帶來很大的壓力。
這立刻讓我警覺:在使用「番茄鐘」時,不是非得設定 25 分鐘專注、5 分鐘休息,我們有調整「番茄鐘」長度的權力。
- 如果專注力只能撐 10 分鐘,那就先用 10 分鐘呀!等到能撐久一點再設定到 25 分鐘
- 例如精神比較好、或需要長一點的時間專注,就讀 50 分鐘並休息 10 分鐘。
原來這樣使用「番茄鐘」更有效。
花 2 小時的時間,打好你在職場上應對快速變化任務的能力
快速複習我從講師吳沛燊身上得到的啟發
- 啟發 1: 學習要有效,重點是創造連結
- 啟發 2: 替資料做分類,是為了產生行動
- 啟發 3: 有效的學習配速,是調配專注與休息的時間,不是要學習的內容
這 2 小時的投資,能幫助你應付未來 20 年快速變化的職場新任務。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