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不用想就會做」的學習習慣
怎麼在下班後培養好習慣?試試「習慣鎖鍊」3 步驟,幫你自動啟動學習模式
2025 Oct 21 習慣養成
想像一個場景:
下班回到家,你躺在沙發上跟自己說:「等等一定要看書!」
結果手機一拿起來,IG、YouTube、LINE輪流滑一遍。 等你終於想起來要看書,已經準備洗澡睡覺了。
你開始罵自己:「我到底在幹嘛?為什麼連看個書都做不到?」
但老實說,這不是你的問題。 是你的方法錯了。
大部分人都以為學習要靠意志力死撐。 下班累得要死,還要逼自己坐下來讀書? 根本撐不了幾天就放棄了。
那些什麼「每天學習一小時」的計畫,聽起來很勵志… 實際上根本做不到。
那真正的關鍵是什麼呢?
答案是:別逼自己更努力,而是設計一個「不用想就會做」的系統。
最近我發現一個超實用的方法——「習慣連鎖法」。 講白了就是:
把學習習慣綁在你每天一定會做的事情後面,讓它變成像刷牙一樣自然。
用了這個方法之後,我發現完全不用跟自己的懶惰拉扯。 因為就是順著日常生活的習慣,學習自然就發生了。
下面我會分享「習慣連鎖法」的 3 個步驟,教你怎麼在累得半死的下班時間還能輕鬆維持學習習慣!
廢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只需要簡單 3 個步驟,就能學會「習慣連鎖法」(從今天開始養成新習慣!)
步驟 1:列出所有想培養的學習習慣
把腦中那些「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情全部寫下來。
不管是看書、聽podcast、練英文、還是學程式,通通列成清單。 寫下來的目的,是讓模糊的想法變成具體的選項。
像是我自己是:
- 讀日文書
- 寫晨間手寫思考日記
- 閱讀並手寫 4 張卡片
- 照料一人公司 SOP 文件
- 更新 Substack 文章到部落格
- 擺放流理台左側的碗盤至洗碗機中晾乾
- 念晨間日記並貼到 AI 日記軟體 Rosebud
- …
寫下來之後,我才驚覺原來自己想學想做的東西這麼多!
把它們通通寫在紙上,反而讓我鬆了一口氣… 因為終於看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了。
看得見的事情,才有機會被執行。
這裡我分享一個訣竅:
不要在這個階段就開始篩選或評估難度。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幫你過濾,告訴你:
「這個太難」
「那個沒時間」
「不可能啦以前就試過了」
但現在不是思考這些的時候。
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就算是「每天多喝一杯 350cc 的水」這種小事也沒關係。
因為重點是列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只有誠實面對自己的清單,後面的步驟才有意義。
步驟 2:列出每天一定會做的固定動作
刷牙、洗臉、泡咖啡、搭公車、吃晚餐,這些都是你不用思考就會做的事。
把這些「一定會做的事情」另外列成另一張表,因為它們就是你建立新習慣的最佳錨點。
以我自己為例:
- 起床
- 喝水
- 早上刷牙
- 吃早餐
- 上廁所
- 早上通勤
- 吃午餐
- 吃晚餐
- 晚上通勤
- 刷牙晚上
- 睡覺
這裡我分享一個訣竅:
觀察自己從睜開眼起床到晚上闔起眼,自己一整天的行為模式。
找出那些「就算再累也會做」的事。
不要去想什麼高大上的儀式感,就是那些最平凡、最瑣碎的日常動作。
比如說:
- 你可能不會每天運動,但你一定每天會喝水。
- 你可能不會每天寫日記,但你一定每天會上廁所。
- 你可能不會每天閱讀,但一定每天會通勤到辦公室 (和回家)。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動作,才是最穩固的習慣錨點。
「幹嘛做這件事情呀?」我知道你心理開始納悶了。
因為接下來我們要做一件極度不尋常的事情:
把你想培養的心習慣,「綁定」在這些固定動作後面。
我們趕緊往下一個步驟看。
步驟 3:設計「做完A就立刻做B (A→B)」的連鎖組合
把想培養的習慣跟固定動作配對,形成連鎖效應。
我把這個方法,叫作「習慣鎖鍊 (habit chain) ⛓️💥」。
我先用自己的例子舉例:
- 早上喝水→手沖咖啡
- 吃完早餐後→寫晨間手寫思考日記
- 跑完步洗完澡後→復盤今天一整天的工作
你可以用自己的情境來實驗看看,例如:
- 早上一踏上捷運 → 打開 podcast
- 在公司泡完咖啡 → 看電子書 3 頁
- 晚上一踏上捷運 → 背10個英文單字
- 晚上洗好澡 → 打開日記本寫 3 行日記
你想要怎麼搭配都可以!
重點是當你主動思考並配對後,一個新習慣就會被你綁訂在舊動作後面。
在實踐上,我有一個實戰經驗要提醒:
配對時,要考慮「時間長度」和「精神狀態」的匹配度。
例如呀:
- 早上剛起床精神好,適合做需要專注的事 (背單字或看書)
- 通勤時雙手被佔據,適合聽 Podcast 或有聲書
- 吃完晚餐後肚子很撐,就做靜態的事 (打開日記本寫 3 行日記)
切忌不要把需要腦力活的事情,放在精力最低的動作後面。
例如:不要硬把「學Python」放在「睡前刷牙後」,因為你的大腦根本不想燒腦 (這樣只會讓你更抗拒)。
另外這個執行的動作最好先從超級小開始,像是:
- 「打開 Podcast」會比「聽一集 Podcast 」來得好
- 「繫上鞋帶」會比「跑步 20 分鐘」來的好
- 「翻開書」會比「讀書 10 頁」來得好
簡單的指導原則是,一個動作需要花費的時間 5–15分鐘就夠了,因為目標是養成習慣。
「但是只打開 Podcast、繫上鞋帶、翻開書,這哪算什麼養成好習慣呀!真的會有效果嗎?」
很好的問題,因為我自己一開始也是超懷疑。
但是我發現人腦有一個有趣的特性,你只要開始做了一個 “簡單到不可思議的動作 (例如翻開書)”,你就會順便想:
做都做了,乾脆順便翻個 1–2 頁吧…
這種 “欺騙大腦” 的小技巧有很多,之後我再另外寫篇文章分享。
但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到底我們為什麼要怎麼做?
因為一切的重點,都是要「主動阻斷我們那該死的滑手機」預設動作。
我發現一個殘酷但寫實的真相:
現代人的大腦預設,就是「有空檔=滑手機」。
沒有刻意設計下一步動作,我們就會自動進入無意識滑手機模式。
對吧?
所以這個每個固定動作後面,都要有明確的動作:
- 當你形成「泡咖啡→看書」的連鎖反應,
- 就不會變成「泡咖啡→滑手機→時間就沒了」
把學習變成自然反射動作,你就能順著既有的生活步調養成習慣。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