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喜歡第 5 個框架!
《Tiny Experiment》讀書心得 | 我們的人生真的需要照著「劇本」走嗎?12 個突破框架的思考方式,擺脫社會期待的束縛
2025 Apr 12 自我成長 讀書心得
花了 2 個禮拜,我終於讀完這本好書了!
這本書在談:每個人都希望能過上理想的人生。但我們常常被社會既定的成功模式所束縛,不敢走出自己的路。
Anne-Laure Le Cunff 在《Tiny Experiment》中分享了 12 個改變認知的框架,幫助我們擺脫社會對於成功的刻板印象。
這位作者是國外很有名的創作者,在Medium 平台擁有超過 50 萬訂閱者,她的文章經常被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等知名媒體引用。
下面是我最喜歡的 12 個框架。
框架 1:擺脫「續集劇本」的束縛
我們總是習慣按照過去的經驗來規劃未來。
這就像在寫一個又一個的續集,總是按照既定的劇情發展。例如名校畢業生一定要進入大企業,或是學理工的就該走技術路線。
但人生不該被過去的選擇所限制,我們應該有勇氣開創新的故事。
舉個例子。
許多台大、政大、清大、交大的畢業生,總覺得必須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快消品公司、顧問公司或銀行的管理培訓計畫。
如果沒有進入這些「名門企業」,就覺得自己「失格」了。但工作十年後回頭看,這些所謂的「標準路徑」其實只是我們給自己設下的框架。
我學習到:停止用過去的成功模式,來限制未來的可能性。
框架 2:把不確定性變成機會
面對未知時,大多數人會感到恐懼。
但如果我們能用好奇心來面對不確定性,它反而可以成為新機會的來源。這需要我們改變對不確定性的態度,把它視為探索和成長的空間。
舉個例子來說:作者提到社群媒體造成的「紅皇后效應」。也就是我們總是看到別人的成功,覺得必須不斷奔跑才能維持現狀。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皇后說的:「在這裡,你必須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如果想要到達別的地方,就得比這跑得更快。」
但與其被這種競爭心態所困,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
我學習到:把不確定性視為探索新可能的機會,而不是威脅
框架 3:用系統化好奇心找到方向
單純知道要改變是不夠的。
我們需要一個系統化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探索和實現真正想要的人生。作者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幫助我們判斷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分別是:
- 你是在跟隨過去的模式,還是在探索新的可能?
- 你是在追隨大眾的喜好,還是在尋找自己的群體?
- 你是被動地追隨熱情,還是主動地保持好奇?
這些問題,能幫助我們擺脫「續集劇本」的限制。
我學習到:定期反思這三個問題,確保自己走在探索而非跟隨的道路上
框架 4:設計你的小實驗
每個改變都始於觀察。
作者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方法,讓我們能將想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實驗。這個方法包含三個步驟:
- 記錄想法
- 發現問題
- 提出假說
例如當你發現「我在進行簡報時總是缺乏自信」這個問題時,可以這樣做:
- 觀察:記錄下這個感受
- 提問:「我該如何建立簡報時的自信?」
- 假說:「參加即興表演課程可能能提升我的自信」
其他常見的例子包括:
- 觀察到早上上班前很焦慮 > 假設:每天早上冥想 15 分鐘可能有幫助
- 發現在家工作沒有界限 > 假設:設定固定的下班儀式可能有效
我學習到:將困擾轉化為具體的實驗假說
框架 5:讓行動成真的實驗公式
承接框架 4,光有假說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採取「小實驗」。作者提出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實驗公式:
我將會在 {時間頻率},採取 {行動}。
關鍵是要專注在「行動次數」,而不是「結果」上。
例如:
X:「我要在 3 個月內增加 5000 個訂閱者」
O:「我將在未來 12 週,每週發布一篇文章」
這樣的實驗更容易執行,因為:
- 可以用「有做到/沒做到」來追蹤
- 重點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
- 有明確的時間和行動次數
我學習到:用具體的行動實驗取代模糊的目標
框架 6:用行動建立自信
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
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研究告訴我們:「行動和感覺是相互影響的,而行動比感覺更容易被我們控制。」
因此,我們應該透過持續的行動來建立自信。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決定要寫一個部落格系列文章時:
- 先承諾:「我將在接下來的 8 週,每週發布一篇文章」
- 不要在第一週就評判成效
- 完成承諾的次數後,再來評估整體結果
這樣做的好處是:
- 避免因單次表現不佳就放棄
-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收集「我做得到」的證據
- 透過累積的小成就建立真實的自信
我學習到:自信來自於持續的行動,而不是空想
框架 7:最小版本原則
開始一個新的實驗時,要從最小版本開始。
作者提醒我們:「不要擔心自己最好的狀態,而是要考慮最差狀態時是否能持續。」
這樣的思維能幫助我們更容易開始和持續。
舉個例子來說,一位演員兼作家 Henri Brugère 想寫劇本。他的實驗版本變化是:
- 版本一:每天寫 250 字劇本
- 版本二:增加錄製自己朗讀的影片
- 版本三:嘗試更複雜的創作
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他能降低開始的門檻,建立基本的信心。
我學習到:從最小可行的版本開始,讓改變更容易持續
框架 8:重新定義生產力
傳統的生產力觀念著重於「做了多少」。
但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衡量標準:從「做得多」轉向「投入得深」。這種轉變能幫助我們擺脫數量導向的壓力。
舉個例子...
傳統的生產力衡量:
- 今天回覆了幾封郵件
- 完成了幾個任務
- 開了幾個會議
新的生產力觀念:
- 溝通的品質如何
- 這個任務有多專注
- 解決問題的深度如何
我學習到:用「投入品質」而不是「完成數量」來衡量生產力
框架 9:找出拖延的真正原因
拖延不是單純的意志力問題。
作者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診斷框架:頭(理性)、心(情緒)、手(技能)。這個框架能幫助我們找出拖延的根本原因。
當發現自己在拖延時,可以問這三個問題:
頭:這個任務合理嗎?(是否符合目標、優先順序是否正確、時機是否恰當)
心:這個任務讓我興奮嗎?(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動力、是否有恐懼)
手:這個任務我做得到嗎?(是否有所需技能、是否有足夠資源、是否需要協助)
我學習到:用這三個面向來診斷拖延,找出真正的解決方案
框架 10:完美的矛盾
完美主義,常常成為行動的絆腳石。
義大利哲學家 Lucilio Vanini 提出一個反直覺的觀點:「真正的完美,存在於不完美之中。」
舉個例子來說:
- 一幅完美的畫作不是回答了所有問題,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激發觀眾思考並創造看畫者自我對話的可能。
- 一個好的產品不需要第一版就完美,而是透過使用者回饋改進,並在在迭代中成長。
我學習到:接受不完美,反而能達到更好的結果
框架 11:10% 法則
追求極致完美往往適得其反。
作者分享了債券基金經理 Ben Trosky 的策略:不追求單年第一,而是持續保持在前 10%。這個策略能帶來更持久的競爭優勢。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想要成為部落格作家時...
錯誤方式:
- 追求每篇文章都完美
- 花太多時間修改
- 發文頻率低
正確方式:
- 保持穩定的發文節奏
- 維持一定的品質水準
- 持續累積讀者
我學習到:追求持續的良好表現,勝過偶爾的完美表現。
框架 12:+- → 反思法
反思需要結構化的方法。
作者提出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反思框架:
+:做得好的事
-:需要改進的事
→:下一步行動
這個方法能將行動與反思緊密結合。
舉個例子來說,一週回顧時可以這樣記錄...
+(優點):
- 完成了三篇文章
- 保持運動習慣
- 改善了睡眠品質
-(缺點):
- 會議時間管理不佳
- 飲食不夠規律
- 社交時間不足
→(行動):
- 設定會議時間上限
- 規劃固定用餐時間
- 安排週末社交活動
我學習到:用結構化的方式來反思和改進
這 12 個框架,你最想要從哪一個開始實踐呢?
在這篇文章中,我跟你分享了《Tiny Experiment》書中的 12 個框架:
- 框架1:擺脫「續集劇本」的束縛
- 框架 2:把不確定性變成機會
- 框架 3:用系統化好奇心找到方向
- 框架 4:設計你的小實驗
- 框架5:讓行動成真的實驗公式框架 6:用行動建立自信
- 框架7:最小版本原則
- 框架 8:重新定義生產力
- 框架 9:找出拖延的真正原因
- 框架 10:完美的矛盾
- 框架 11:10% 法則
- 框架12:+- 反思法
這本書的核心精神,就是告訴我們:
對於人生中想做的事情,別急著下定論!
透過設計小實驗 (框架 5),先行動起來並且收集數據。
數據會告訴我們,這件想做的事情下一步應該要如何調整。
一起用實驗的精神,嘗試走出自己的路吧!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