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復盤、職涯轉換、家人與工作的時間平衡、情緒倦怠 (Burnout)
我在 35 歲時,學習到的 35 個人生教訓
2025 Jun 20 網路寫作 自我成長 個人品牌 一人公司
上上週 (6/8)是我 35 歲生日,時間過好快…
34 → 35 歲,是我人生變化最劇烈的一年。
因為我:
- 當了爸爸,有了新責任
- 離職創業,第一次為「自己」工作
- 碰上 Burnout,重新整理什麼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但這個過程,也讓我學到很多。
我很喜歡美國創作者 Kevin Kelly 的一個寫作形式—他會在生日當天,寫下跟歲數一樣多的人生建議,這些建議後來也集結成書《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
今年我也想嘗試這個寫作形式。
接下來是我在 35 歲這一年,想寫下的 35 個人生經驗教訓。
我把它們分成五大主題:
- 寫作
- 復盤
- 職涯轉換
- 家人與工作的時間平衡
- 情緒倦怠 (Burnout),學著和自己和平共處
泡杯咖啡慢慢看,讓我們開始吧!
主題 一、寫作(Writing)
寫作,是一種建立自我與外界連結的方式。
1. 寫下的東西,才會留下來
如果只是想過、說過,但沒有寫下來,那些想法就會隨時間消散。寫作讓我保有自己曾經的觀點與信念,也成為日後自己再次找方向的線索。
2. 寫作讓我變得比較不怕矛盾
很多時候,我一邊寫,一邊發現自己有兩種對立的想法。寫作讓我更能接受模糊,而不是急著找結論。
3. 每一次寫下自己難以啟齒的經歷,反而讓我鬆了一口氣
最怕別人發現的部分,寫出來反而讓我覺得自由。有些寫給自己的文章,是我對自我療癒最好的方式。
4. 曾經以為沒人會看的文章,卻意外幫助了某人
當一個人私訊我說:「你的那篇文真的對我很有幫助」!我才知道,真誠的分享經驗,能幫助到你意想不到的人。
5. 我不是一個總是有話可說的人,但寫作逼我去找
每次電子報要出刊時,我都會問自己:「這週我到底感受到什麼?」這種逼問,讓我不只是活過,而是活得更清楚。
6. 持續寫作不是靠靈感,而是靠結構與承諾
當我每週固定寫電子報、部落格,我的成就感其實來自於堅持承諾。這也讓我看見規律的價值。
7. 寫作是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也是我跟自己說話的方式
在混亂時寫下來,在回顧時重新理解,寫作讓我內外兼顧地活著。
主題二、復盤(Reflection)
反思,讓我從經歷中長出力量。
1. 一個月不回顧,時間就像沒存在過一樣
我曾經忙了一整個月,最後卻覺得毫無記憶。是週記讓我重新撿回那些遺失的記憶。
2. 我最害怕看見的數據,往往藏著最值得學的東西
無論是開信率、報名數,還是收入統計,當我不逃避,才能釋放焦慮、面對現實。
3. 復盤不是為了Judge,而是為了更好地活
不是為了找出「做得對還是錯」,而是想知道「為什麼當時我這麼想」,這個念頭會幫我釐清未來的方向。
4. 記錄當下的感受,是給未來的我一個提醒
有些當時覺得超棒的事,事後竟然不怎麼樣;有些當時很痛苦,事後卻意義重大。只有記錄,才能看到這些落差。
5. 週五 15:00 的週檢視,是我和自己最重要的會議
它幫我保留一段 me time 可以理清思緒,也讓我看見持續改變的痕跡。
6. 沒有記錄一閃而過的想法,是最可惜的事
有靈感、有頓悟,但如果不立刻記下,過幾天就會消失。復盤是一種抓住那些轉瞬即逝洞見的具體做法。
7. 我越記錄,越能分辨哪些是習慣性抱怨,哪些是真正該調整的事
持續反覆看到相同的挫折或疲憊,就知道不能再拖延該改變了。
主題三、職涯轉換
每一次職涯轉換,都是重新選擇生活的方式
1. 每次選工作,其實是在選擇每天怎麼過
不是只看薪水或職稱,而是問自己:「我願不願意每天這樣過?」這個問題,幫我避開了很多看起來不錯、實際卻不適合我的選擇。
2. 轉職不是一次大躍進,而是一連串的小實驗
轉職,從來不是突然離職或一次賭注,而是偷偷先試做。我總是在現有生活中,先感受一下那條路的狀況,再決定要不要全力走上去。
3. 當我開始不再認同自己在做的事情,就是該轉向的訊號
不是做不來,而是「已經不想再說服自己這就是我想做的事」。
4. 安全感不是來自穩定工作,而是來自我可以創造價值的能力
離開職場後,我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不只來自職稱,而是能不能解決問題。
5. 你清楚自己的價值,但不代表別人看得懂
我以為只要想清楚定位,別人就會自然找上門。但後來才發現,還要不斷用內容、作品、對話去傳遞,讓別人「聽得懂」你是誰。
6. 職涯不是爬階梯,而是探索地圖
我不再執著一路往上爬,而是開始思考:「我現在想去的地方,是哪裡?」繞路、停下、換個跑道,這些都不等於失敗,而是走在自己的方向上。
7. 我在職涯上的每一次轉向,其實都是一場價值觀的更新
每當生活裡有個聲音說「這樣不對了」,就是我內在價值已經改變的徵兆。
主題四、家人與工作的時間平衡
關係是需要經營的,不是自然就會好的
1. 孩子不會說話,但已經在提醒我:他需要我在場
有一次我一邊寫文章、一邊餵她喝牛奶,結果她一直伸手抓我臉、看著我不放。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她要的不是我「有做事」,而是我「全心在場」。
2. 陪伴不是一直在,而是有意識地在
有段時間我雖然人在家,但腦袋都在工作,老婆說話我只是點頭敷衍。後來我改成一段時間就把手機收起來、眼神對著人,才發現「全心的 10 分鐘」,勝過「分心的一整天」。
3. 真正重要的對話,常常發生在很普通的時刻
不是特地排時間開會,而是邊洗碗邊聊、餵奶時突然分享和老婆彼此的煩惱。這些日常片段,反而讓我們更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也更像在一起生活,而不只是一起忙。
4. 不是時間不夠,而是我不再什麼都硬撐
我曾試過一邊顧家、一邊硬撐五個專案,結果情緒炸裂、品質也不好。現在我更常問自己:「這件事現在做,對生活真的加分嗎?」
5. 家庭裡的變動,常常比工作行程更影響我的步調
像是家人有需要幫忙,都逼我重新調整排好的工作行程。這也讓我更懂得:生活不只是我一個人的行程表,而是「一起生活的人」的。
6. 「不做什麼」比「做了什麼」更能幫助我平衡
我學會拒絕一些不重要的邀約,才有空間擁抱家人需要我時的彈性。
7. 不是在找「平衡點」,而是在找「我可以心安的生活方式」
家庭和工作不是零和遊戲,而是我怎麼安排每一天,讓我不覺得愧疚、不覺得窒息,也不覺得自己消失在生活裡。
主題五、情緒倦怠 (Burnout),學著和自己和平共處
看見自己內在的聲音,是和自己和平相處的起點
1. 我不是突然撐不住,而是一路都沒停下來問自己還好嗎
有一陣子,工作做得再多也沒成就感,晚上躺著也睡不好。不是因為做錯了什麼,而是我太久沒問自己:「你真的想這樣過嗎?」
2. 不是忙到沒時間休息,而是忘了什麼才算真正的休息
刷手機不是放鬆,發呆也無法恢復元氣。後來我發現,讓我真的恢復的是那些能重拾掌控感的小事,比如寫筆記、散步、靜靜地喝杯咖啡。
3. 當我不知道這些努力是為了什麼,就會開始懷疑一切
最累的時候不是體力不支,而是覺得再做也沒意義。那時我學到,不是要逼自己更努力,而是停下來問:「這條路還通往我想要的生活嗎?」
4. 允許自己累,是對自己誠實的一種方式
我曾經逼自己每週都產出,直到有一次告訴電子報讀者:「這週我需要休息」,才發現沒人怪我,反而更支持我。
5. 說出口「我快撐不下去」,反而是一種力量的展現
我在一次課後坦承狀態不好,得到很多來自學員與朋友的真心關懷,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被接住」。
6. Burnout 通常發生在我太想證明自己的時候
我越想做給別人看,就越容易忽略自己其實已經超載。
7. 不是什麼都要靠自己撐過,求助也是一種成熟
學會說「可以幫我嗎?」是我學會善待自己的開始。
~
你最喜歡哪個主題的分享呢,歡迎回信告訴我吧!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