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學習
《超速學習》 讀書心得:我從學習狂人 Scott Young 身上學到 5 個最重要的學習原則
2024 Jun 16 讀書心得
Scott Young 是一位學習專家。
他曾經:
- 30 天學會人像素描
- 一年內學會 4 種外語
- 一年內完成麻省理工學院的四年 Computer Science 課程
太猛了吧,他是怎麼做到的?
在《超速學習 (Ultralearning)》這本書中,他分享了背後的訣竅。他將這個訣竅稱之為「超速學習」。
Scott Young 說:
超速學習是一種獲取技能與知識的策略,兼具自主性與高強度。
既然講到策略,代表「超速學習」是一種選擇,也就是要達成學習成效的可行作法之一。
我們不見得都要使用這本書的方法,但是可以從中學到極大的學習訣竅。
這本書中,一共提到 9 個學習原則:
- 後設學習,先畫一張學習地圖
- 專心致志,培養專注能力
- 直截了當,實際去做與練習想學習的事情
- 反覆操練,把不會的地方拆解成小塊並且各個擊破
- 提取記憶,用測驗督促自己主動回想
- 意見回饋,透過他人的反饋改進自己
- 保留記憶,知道自己忘記什麼以及為什麼忘記
- 培養直覺,透過大量實操建立自己處理問題的經驗
- 勇於實驗,探索不同的學習方法
以下是我收穫最多的 5 個學習訣竅:
原則 1. 後設學習,先畫一張學習地圖
在學習之前,你會做什麼準備呢?
我自己以前都是
- 憑直覺:想到好像該學個什麼
- 去買課:上線上課程平台找課
- 直接學:買個看了挺順眼的課程開始學
但這樣的做法有個大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是在賭。
賭什麼呢?
賭這個老師的課綱,會不會剛符合我們的需求。
運氣好,那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運氣爛,東西學不到而且還浪費時間。
Scott Young 在書中分享比較有邏輯的做法,他叫做:先畫出你的學習地圖。
所謂的「學習地圖」,就是專屬於自己的課綱。
這個課綱只能由自己寫,因為沒有老師比你更了解你到底想學什麼。
但我們該怎麼做呢?
具體來說,我們要釐清 3 個問題:
- 為什麼 (Why)
- 學什麼 (What)
- 如何學 (How)
問題 1. 為什麼:你為什麼要學?
原因可以分成以下兩種。
- 第一種:功利原因
帶有某個特定的功利目標。
例如你突然被指派要當公司內部的講師。為了不要丟臉,所以你去學「怎麼教學」。
- 第二種發自內心
沒原因,你的內心就是想學。
例如你想學習韓文。你不知道可以用在哪裏,但隱約感覺未來可能會用上。
那知道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嗎?
有的。
如果是第一種,可以先訪談一些「已經會該技能的人」。訪談過程中,可以知道自己學習的主題對功利目標是不是真的有幫助。
如果沒幫助的話,那就要問該學什麼才對。
如果是第二種,那可以再問自己:「如果我學了,可以用在哪裡?」例如可以先用在看韓文書,吸收韓文的知識。
聚焦一個方向,可以讓學習目標更具體。
自己「為什麼」而學後,就可以問自己下面這個問題。
問題 2. 學什麼:要學什麼主題?
每一個學習目標,看起來都有很多主題可以學。
但 Scott Young 說,其實可以簡單分享 3 大類。
概念 concept 需要理解的事情,例如數學和物理就充滿了許多概念。
事實 fact 需有記憶的事情,不太需要理解但必須背起來。例如法條、新語言的單字。
程序 routine 需要練習的事情,通常不需要思考。例如「學腳踏車」是需要反覆練習的,這種就屬於程序。
例如我想要學習怎麼寫網站文案。
以下簡單舉例:
概念 concept 品牌形象、目標受眾、行銷心理學
事實 fact SEO 專業術語、文案寫作格式、行業術語
程序 routine 寫作與編輯、A/B 測試、用戶回饋分析
知道了要學什麼,最後就可以問自己最後一個問題。
問題 3. 如何學:要讀什麼內容?
學習需要有課綱。
那我們怎麼替自己寫學習課綱呢?
這裡可以分成兩種狀況。
- 如果是「學術知識」
偷吃步的方式,就是去找大學的課綱。
按照大學教授針對非專業背景的學生建議,照著大學課綱來學習。
- 如果是「非學術知識」
問問網路上的高手。
發個私訊或 Email,聽聽他們認為一定要先學習什麼樣的內容。
如果找不到人,可以上網搜尋文章或論壇看看。
國外 Reddit 論壇的高手很多,有許多寶可以挖。
原則 2. 專心致志,培養專注能力
學習時,你容易分心嗎?
Scott Young 這個章節作者講到了 3 個無法專注的問題:
- 拖延 (無法開始學習)
- 分心 (無法持續專注)
- 品質 (無法真正的專注)
其中我最有感的,就是拖延。
拖延的病徵是根本連動都不想動。
那為什麼會拖延呢?主要有 2 個原因:
- 渴望:想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例如打遊戲
- 恐懼:害怕自己在這一件事情上做不好,例如背英文單字
這兩個原因,是造成我們拖延最大的原因。
Scott Young 說:
要解決拖延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正在拖延。
當自己坦承面對自己在拖延時,才有解決的機會。
拖延的症狀主要有以下 3 種:
- 因為不愉快
- 因為太常休息
- 因為想要更專心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使用不同的「時間管理」技巧來解決它們。
Level 1
- 症狀:因為不愉快
- 解決方法:想著「先做 5 分鐘」,把摩擦力降到最低。
如果自己可以進入狀況,就可以往下一層級邁進
Level 2
- 症狀:因為太常休息
- 解決方法:使用「番茄鐘」,讓自己工作 25 分鐘並且休息 5 分鐘。
如果自己可以進入狀況,就可以往下一層級邁進
Level 3
- 症狀:因為想要更專心
- 解決方法:使用「時間塊 (time block)」,讓自己預先規劃好一天的時間安排,然後按表操課。
這裡分享兩個小訣竅:
- Level 2 -> 1 發現自己連開始都無法開始,那使用 Level 2 的番茄鐘就不是一個好辦法。
應該要先從 Level 1 的「先做 5 分鐘」開始。
- Level 3 -> 2 如果發現自己根本不會遵守預先安排的時程,那先退回到使用「番茄鐘就好」。
原則3. 直截了當,實際去做與練習想學習的事情
多數人在學習的時候,實際上都是在繞遠路。
例如:
- 學語言:都在學字母表,後續沒有直接跟真人對談
- 演說:買一本書來讀,而非做好簡報後直接上場演說
- 共同開發專案:自己寫腳本語言,而不是參加一個團隊一起開發
於是最後學完了,但還是不會那個技能。
這裡 Scott Young 提供一個簡單的心法:
我們應該要把「學習活動」設計成「技能最後能直接用到的場景」。
也就是「真正的學習 = 直接做你想做的那件事情」。
例如你學習英文的最終場景是用在與外國人交談,那最好的學習活動就是和真實的外國人交談。
現在有許多學習平台提供這樣的服務,可以快速又方便地找到 1 對 1 真人家教。
除此之外,Scott Young 也提供另外 3 個直接學習的方法:
- 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
- 沉浸式學習
- 飛行模擬法
方法 1. 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
直接以產出特定產物作為學習規劃。
例如工程、設計、藝術、作曲、木工、寫作,這些技能都很適用。
這些以階段性產出特定產物為目標,都是比看課程影片或書籍更好的學習方法。
就以「寫作」舉例,可以依序產出
- 爛草稿
- 修正過一次的內容
- 修正過標題與架構
設定階段性產出,可以讓自己學的更好。
方法 2. 沉浸式學習
直接讓自己沉浸在學習環境中。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學習語言,直接在該國生活。
另外像是寫程式時,直接讓自己參加 Open Source 專案。
方法 3. 飛行模擬法
讓自己在學習時,能夠使用到「技能最後被使用環境」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說語言時,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說」。
因此找家教練口說的作法,就會比純看課本來的有用。
原則 4. 反覆操練,把不會的地方拆解成小塊並且各個擊破
一項技能往往是多個環節組成,而卡住我們的往往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瓶頸)。
例如在學習一門新外語的時候,瓶頸往往是這個語言的「單字量」。因為當自己對這個語言的單字量有大幅提昇時,就算維持相同的口音語文法水準時,仍然可以大幅提升口說的流利程度。
因此在學習口說一段時間後,我們可以專注提升詞彙量就能增進口說能力。
那我們該如何反覆操練呢?
Scott Young 提供 5 個有用的方法
- 切割時間法
- 認知練習法
- 模仿法
- 放大鏡法
- 連動法
方法 1. 切割時間法
例如
在「音樂」中,可以將獨立的一段演奏時間切割出來練習。
在「籃球」中,可以特別練習投籃或是帶球上籃。
在「語言」中,可以特別練習單字或是文法。
在「魔術」中可,以將手法拆開來練習。
方法 2. 認知練習法
在需要用到 2 個或以上的能力時,只練習其中一項。
例如在練習語言中的發音時,可以只專心在發音而不用去管該單字的意思。
方法 3. 模仿法
直接複製技能中需要操練的部分,這樣就不用管者組技能中的其他部分。
例如在寫作的時候,我想要練習下標題。
那麼我可以直接使用舊的文章來練習下標。
這樣我就不用真的去寫一篇文章,而是只要去練習下標的部分就好
方法 4. 放大鏡法
適用於需要創造的技能,並花更多時間在想要練習的步驟上。
例如在寫作時,如果我想要練習的是「對觀點要舉出更多故事或案例」,那麼我可以放更多時間在「研究」這個環節上。
這樣雖然我最後還是要寫作,但是我也把研究的功夫給練習到了。
方法 5. 連動法
先直接學習,遇到需要彌補的知識再回來補。
Scott Young 舉一位名叫巴隆的像素藝術實驗家。
他先學習去製作像素藝術,當他發現自己的作品色彩很奇怪時,再回頭來學習色彩理論。
單點擊破自己卡住的地方,就能提升整體技能的表現。
原則 5. 提取記憶,用測驗督促自己主動回想
你可能有聽過這樣一句話:
當我們上完課後,就已經開始忘記老師剛才教的東西了。
沒辦法,「遺忘」是人類天生的本能。
因為如果不遺忘,我們的大腦就會被許多垃圾資訊給塞爆。
但是有許多東西我們根本不想忘阿,像是你最近剛學的 ChatGPT、或是上禮拜剛從日語補習班學到的日文。
如果我們不想「遺忘」,那就必須「主動回想」。
「主動回想」你已經會了,因為以前在學校老師都跟我們說過:
看完書後就闔上書,然後讓自己回想剛才讀過什麼東西。
能夠被你回想起來的東西,就能深刻的印在自己的大腦中。
這個背後是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家 R.A.Bjork 說這個叫做「有益的困境」,也就是在你回想時如果想的很痛苦但是最後想起來了,那麼之後就能記的長久。
這位心理學家還給這樣的動作取個名字,叫做「提取記憶」。
那我們該怎麼「提取記憶」呢?Scott Young 推薦了 3 種方法。分別是:
- Flashcard (閃卡)
- 自由回想法
- 自由的挑戰
方法 1. Flashcard (閃卡)
適合提取「1 問 1 答」的記憶型知識 (事實)。
原理很簡單:
拿出一張卡片在正面寫下問題,背面寫下答案。
定期複習,你就可以將這些答案記在腦中。
市面上有些軟體如 Anki,甚至會幫你計算最適合的複習時間。在你需要複習的時候,才出現這個單字卡給你複習。
不過這個方法只適合記憶不會變動的事實,像是人的器官、英文單字。
如果面對需要理解的概念,那下個方法會更有效。
方法 2. 自由回想法
看完書後,闔上書僅憑自己的記憶寫下剛才閱讀到的概念。
這個方法是我最喜歡的方法。我會在看完書籍的一個章節後,就在筆記軟體寫下剛才這個章節我記起了哪些東西。
如果我根本不記得,那可能這個概念對我來說也不需要被記憶。
方法 3. 自由的挑戰
在學習到需要實作型的技能時,替自己創建一些挑戰。
例如學「電腦演算法」看到了 Bubble Sort 時,替自己寫下以下挑戰:
使用 C++ 寫出 Bubble Sort
當看完一本書或上完一堂實作型的課程時,就會累積屬於自己的「挑戰清單」。
透過實際動手做,將能更紮實的學到技能。
例如我之前在讀中國作家粥左羅的《大人的 11 堂寫作課》時,看到了「使用反差原則下標題」的段落。
於是我記下:
把今天發出去的 Facebook 文章,用反差原則改標題
練習之後,我對這個寫作技巧的印象就更深了。
學習如何學習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李笑來曾經講過一句話:「學習學習再學習。」
先學習怎麼學習,再去學習就會學的更快更好。Scott Young 的《超速學習》這本書,正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學習的一本書。
我有個領悟:就是在學習完任何事情後,都有透過「寫作」把整個經驗紀錄下來。
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就是用到了原則 5 提取記憶。只要能用自己的話說過一遍,就能牢牢把技能印在腦海裡。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