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軟體的革命!為什麼 Obsidian, RoamResearch, Heptabase, Logseq 像是給知識工作者的大腦開外掛 ?
2022 Oct 14 數位工具 個人知識管理
你對於「筆記」的印象是什麼呢?
近期我對「筆記」的印象完全改觀了:
- 過去: 用來紀錄資訊,輔助記憶
- 現在: 用來深度思考,刺激產出
前者是被動囤積,後者主動利用。
會產生這樣的轉變,是因為近期看了一篇讓我腦洞大開的文章 - 《Obsidian, Roam, and the rise of Integrated Thinking Environments》,這篇文章很好地解釋了近年的筆記軟體 (例如 Obsidian, Heptabase, Logseq...等)到底跟過去的筆記軟體 (Evernote, 備忘錄...等)有什麼不同。
我們應該給這些新的筆記軟體 1 個新名字 - ITE (Integrated Thinking Environment, 整合思考環境)。
這篇文章會分享:
- 新筆記軟體讓每個人都擁有了工程師的秘密武器
- ITE 到底是什麼
- 我們在 ITE 中放了什麼東西 ?
新筆記軟體讓每個人都擁有了工程師的秘密武器
在解釋 ITE 之前,我們先來看工程師寫程式時的秘密武器 - IDE。
IDE 提供一套全面的工具,使工程師寫程式變得更容易。例如:
- 除錯:透過辨識明顯的程式錯誤,幫助工程師調整程式碼、或讓功能師在寫程式碼時測試程式碼。
- 查詢:顯示工程師正在使用的函數 (function)和變數(variable)的定義,這樣工程師可在不離開寫程式環境的環境下快速參考文件。
- 補全:提供 “智能程式碼補全 (intelligent code completion)”,讓工程師只輸入的關鍵詞,馬上建議在新的一行程式碼中應包括的參數。
這件事情非常驚人!
IDE 為工程師提供了頭腦增強的能力,幫助開發者減少「記憶與背誦」函數的使用(價值相對低),增加規劃與設計程式碼架構的時間(價值相對高)。
你不覺得這很像給頭腦開外掛嗎?工具應該使我們的工作更容易,使我們能夠更加創新。
那麼,為什麼只有工程師能享受到所有的樂趣呢?
好消息是:這兩年推陳出新的筆記軟體,給予了思考者 (thinker) 頭腦增強的能力。這些軟體不能再稱作「筆記軟體」,而是一個「思考整合環境 (ITE)」。
ITE 到底是什麼?
ITE 的全名是 Integrated Thinking Environment (思考整合環境),是從軟體開發中的 ID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vnironment 整合開發環境) 這個名詞而來。
ITE 就像是一個思考工具箱,能提升知識管理或知識創新的工作效率,例如幫助我們推理想法,讓自己一步步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我們先想想自己平時是怎麼「思考」的。不外乎 3 種方式:
- 畫圖:透過圖形、箭頭、文字釐清事情的脈絡,進而找出答案
- 對話:透過 1 問 1 答的方式,幫助自己逐步逼近答案。對話可以透過語言 (例如和別人聊天),也可以透過文字 (將腦中的文字寫下來,自問自答)
- 組織:集合各種零碎的思想,透過分類、找出模式 (pattern) 最終想出答案
舉例來說,在 Obsidian 中就提供了
- 圖畫工具:透過白板、圖形、箭頭,讓我們搭配文字與圖像來釐清想法 > Excalidraw Plugin
- AI 工具:讓機器學習分析筆記的連結狀態,推薦在這個狀況下可以參考哪則關聯度最高的筆記 > Graph Analysis Plugin
- 組織工具:在筆記中加入 Metadata (元資料),透過特定的查詢語法將符合條件的筆記資料自動組織筆記 > Dataview Plugin
如果說筆記是數據,ITE 提供了多種方式讓我們整理數據、並從中萃取高價值的內容。
我們在 ITE 中放了什麼東西 ?
如果說 IDE 中放的是程式碼,我們在 ITE 中放的就是筆記。
但這個筆記,跟傳統上我們認知的 "筆記" 有很大的不同。根據維基百科對「寫筆記 (note-taking)」的定義:
Note-taking is the practice of record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platforms.
過去我們對筆記的印象是「紀錄資訊」,輔助大腦記不住的瑣碎內容,當我忘記的時候就可以回頭看看、恢復記憶。因此多數人喜歡複製貼上看到的資訊,而不會寫下任何一句 "來自於自己" 的想法。
在 ITE 中所指的「筆記」有更積極的意義,寫下的是「自己的想法」。
當我們將「筆記」與「程式碼」進行類比時,其實暗指:我們將自己的想法化為數據,儲存在電腦上進行運算。
- 每個 IDE 軟體可以透過編譯器(Compiler)將工程師寫的程式碼轉換成電腦可以看得懂的語言、並且執行特定的任務 (例如渲染出漂亮的部落格網頁)
- 我們在 ITE 中放的筆記,也要能夠被編譯成後續能執行特定任務,才會產生價值。
有意思的問題來了:實際上 ITE 中是沒有編譯器 (Compiler) 的存在,那麼是由什麼東西對筆記做後續的編譯呢?
答案是「自己的大腦」,而編譯結果就是因應各種情境的知識產出,例如文章、簡報、書籍、講義、溝通草稿。
ITE 跟傳統的筆記軟體相比,多出了哪些功能?
作者 (Ryan J.A Murphy)提出了 4 個 ITE 的特徵。
易於瀏覽(Navigable)
提供快速瀏覽、回顧和收集思考的功能。
一個常見的功能是 "快速打開”。按下快捷鍵(例如,cmd/ctrl+o),開始輸入文字,然後軟體提供你「正在尋找的筆記」的自動完成建議。
如果沒找到,通常可按下 Enter 並用你寫的標題快速建立筆記。
快速組織(Organizable)
ITE 提供了多種管理思想結構的方法。
包括:
- 資料夾 (folder)
- 標籤 (tag)
- 查詢總結 (query result/summary)
- 可視化圖形 (visualizing graph)
- 內部連結 (link)
根據每個人的習慣,可以自由搭配 1+ 種的方法來組織筆記。
變革性(Transformative)
通過嵌入 (embed)內容與搜索結果,ITE 讓我們更加方便地利用相同的筆記內容。
例如,你可能有一則關於「寫作能夠讓自己變得更聰明」的筆記,內容精簡地說明寫作能刺激想法與釐清思緒。未來若你需要引用同樣的概念時 (例如我想寫《影響我人生的 10 個好習慣》),透過嵌入功能就能重複利用想法、而不需要複製貼上相同的內容。
ITE 會紀錄筆記被重複引用的次數,數字愈大表示該則筆記(想法) 愈有價值。
可擴展性(Extensible)
ITE 工具提供開放 API ,讓開發者能製作因應各種使用情境的插件。就算我們不會寫程式,也能搭順風車使用這些強大的插件功能。
作者 (Ryan J.A Murphy)就分享了 3 種不同的 ITE 應用場景:
針對不同的思考場景,我們可客製化最適用於該場景下所需的插件,提升筆記 (思想) 的處理速度與品質。
結論
從這篇文章可看到,ITE 其實是知識工作者的頭腦能力放大器,而不只是記憶輔助軟體。
當我們把思想寫成文字、並放到 ITE 中時,實際上是將自己的思考變成可運算的數據,透過 ITE 中彈性極高的資訊組織工具,放大自己的思考能力與知識產出成果。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