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學習卡片盒筆記法,但不知道哪些內容要寫筆記嗎?3 個原則,讓你不再記錄一堆無用資訊
之前有一位讀者來信。 在信中他說: 「 因為想記錄的東西太多了, 我不知不覺不知道從哪起頭比較好, 但依照卡片盒的邏輯, 是不是其實我從哪起頭都沒關係? 」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多數剛學習卡片盒筆記法的人,都會遇到: 紀錄的東西太多怎麼辦? 這個想法背後的毛病,就是: 太貪心了。 什麼都覺得有用,什麼都想要記錄。 久了,甚至會有「知識焦慮症」。 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在記錄的時候要採取什麼樣的原則呢
之前有一位讀者來信。 在信中他說: 「 因為想記錄的東西太多了, 我不知不覺不知道從哪起頭比較好, 但依照卡片盒的邏輯, 是不是其實我從哪起頭都沒關係? 」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多數剛學習卡片盒筆記法的人,都會遇到: 紀錄的東西太多怎麼辦? 這個想法背後的毛病,就是: 太貪心了。 什麼都覺得有用,什麼都想要記錄。 久了,甚至會有「知識焦慮症」。 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在記錄的時候要採取什麼樣的原則呢
上週三早上我坐在書桌前,思考離職創業的這一年要做什麼。 我的筆記中有一堆想做的事情,但要想清楚哪個先做、哪個後做真的很困難。 備註:我的筆記軟體中記錄了超過 30 件想做的任務或專案,截圖僅是 1/10 的內容。 我後來想到,在多部田憲彥的《1枝筆+1張紙,說服各種人》這本書中,講到了一個「排序任務優先順序」的方法。 我稱這個方法為「釐清任務優先順序6 步驟」。 如果你手頭上有一大堆事情想做,這個
上上週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坐在捷運上滑著手機整理 Email。 我注意到一封電子報的標題: The Idea Machine: Daily 20 minutes Brain Sweat (點子機器:每天 20 分鐘讓大腦運動流汗一下) 「看起來挺有趣的」我點開這封信。 你將變成一台點子機器 這封信的內容,是在介紹 Claudia Altucher 的一本書《The Idea Machine》。 其中
嘿,最近你打算舉辦活動嗎? 活動內容都已經準備好了,就差「人」來參加就好。 但是你殷殷期盼這個人,要如何知道你的活動並且來參加呢? 答案是:你得寫篇文案,告訴他有這場超讚的活動。 所謂的文案,就是「透過文字將你的產品賣出去」。 但你可能會想:我又沒有產品要賣,幹嘛學習寫文案呀? 沒錯,我一開始跟你的想法一模一樣! 但後來我發現,「寫文案」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例如你想要: 舉辦一個讀書會, 希望大家
想像一下: 你是一位朝 9 晚 6 的職場上班族,禮拜一到五規律地在「家中」-「捷運上」-「公司」 來回移動。 最近滑手機時你注意到,前公司的某位同事-H 每天都會在 Facebook 上分享一篇短文。 「原來同事 H 有在寫作經營自己唷?」你對自己說。 短文的話題五花八門,像是: 寫作,他分享自己的寫作方法 個人品牌,他分享經營的心路歷程與收穫 辦公室好用軟體,他分享這些工具如何幫助他更快完成工
這篇文章的出發點,來自於我自己 4 年的實戰經驗分享。 我是一個很愛學習的人,我想你也是。 不過我發現: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看書、看 YouTube、看線上課程…等傳統的學習方法,上完課後還是很難記住上課的內容。 反思原因,是因為看到了≠學到了。 知道到理解,中間隔著一道長長的橋。所以我就開始想:「那我們該如何才能順利過橋呢?」後來我發現「在網路上寫作」是一個非常又效的方法。
2015 年,是我人生轉變最大的一年。 我還記得出社會第一份在銀行工作時,我對任何新東西都覺得好奇。但在日復一日瑣碎的忙碌中,我慢慢發現:「每一天的工作,感覺都差不多」。 直到有一天,我在塵封已久的 Evernote 數位筆記中看到:「今天是我上班的第一天,辦公室的一切都跟學校好不同。如果不會就去問,最不好的就是想著『過了就算了』。」 有點害羞,但原來我還曾經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我發現:「回顧過去
你再也不用擔心寫作時沒有靈感了。 想像一下: 一個工具能為你提供寫不完的文章題目,從此你在也不用盯著螢幕發呆。 這就是內容矩陣表 (Content Matrix) 的力量。它不單只是一個表格,更是一個能幫助你產生新想法的動態框架。 學會這種方法,你將再也不會面對螢幕上的空白頁了。 這個方法來自於 Justin Welsh 在《5 Questions for Endless Content》。他說:
每週四 12:00 我會寄出 1 封寫作電子報,提供你立刻可以使用的寫作建議。
熱搜關鍵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