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讀書心得 1- 探索一人公司和個人品牌:Sahil Lavingia 是如何使用極簡創業精神,經營年賺千萬的軟體公司 Gumroad ?(分享成功的背後故事,將其精神應用於你的自媒體經營)
2023 Aug 31 讀書心得 一人公司
現在數位工具很發達,人人都可以在網路上銷售自己的數位產品來賺錢。
我自己從去年 (2022) 在網路上銷售 Obsidian 學習包,到現在也滿 1 年了。我發現下面這段過程
- 興趣:自己對一個主題產生興趣
- 研究:著手研究並持續分享成果
- 解答:收集讀者問題並寫成文章
- 教學:將文章內容拍成教學影片
- 宣傳:替影片寫篇吸睛產品文案
- 銷售:將影片語文案放上網銷售
這不就是創業的過程嗎?
但跟上一代的創業很不同,我們不必先去融資 100 萬買機器設備投入生產。
因為我們整理數位內容的過程,就已經是研發產品的過程了。
有趣吧,這種創業精神甚至還有個名稱–叫做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極簡創業)。
接下來的 4 篇文章,我要跟你分享由 Gumroad 創辦人 Sahil Lavingia 所寫的《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我之所以會看這本書,是因為發現這兩年熱門的「一人公司」、「經營自媒體」跟這樣型態的創業非常相似。
我們不需要花大錢才能開始,你只要有一台電腦就可以開始做事了。
這系列的文章內容如下:
- 第一篇:介紹 Sahil Lavingia 創辦 Gumroad 的故事,以及什麼是 Minimalist Entreprneur
- 第二篇:第一步!先開始創作,再開始創業
- 第三篇:參與社群,並找到自己的目標族群
- 第四篇:建立產品並且開始銷售
這篇文章我們先來說說 Sahil Lavingia 和 Minimalist Entreprneur。
Sahil Lavingia 創辦 Gumroad 的故事
Sahil Lavingia 到底是誰啊?
Star Rocket Blog 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Sahil Lavingia 14 歲就開始開發 App,前後端都有涉獵。
15 歲憑著開發 App 就能養活自己,音樂社交網站 Turntable.fm、文件共享網站 Crate 都出自他手。
他的才華被 Pinterest 創辦人 Ben Silbermann 相中,於是他 17 歲從南加大輟學成為 Pinterest 的二號員工,負責打造 iOS App。
後來他的角色逐漸從設計師轉向工程師,但他心底最想要做的還是打造產品。
2011 年 Sahil Lavingia 離開 Pinterest 並建立自己的產品–Gumroad。
Gumroad 是數位出版物 (Digital Publication) 交易平台。
上面的產品五花八門。
不論是數位繪畫、小說、音樂作品、軟體程式碼或是課程,都可以直接在平台進行買賣。
每完成一筆交易,Gumroad 就從中賺取手續費和分潤。
根據 Gumroad 2023.07 年最新的公告,不論價格高低一律都抽 10% 的手續費 (不包含信用卡與 PayPal 交易手續費)。
夢想成為獨角獸,但卻差點讓公司倒閉
當 Sahil Lavingia 發現有超過 50,000 人註冊使用 Gumroad 後,他就開始跟 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 公司募資。
最後他成功目募到 800 萬的美金,投資人包括
- Accel Partners (Facebook 的早期投資公司)
- Kleiner Perkins (Google, Amazon,Apple 的早期投資公司)
- Max Levchin (PayPal 共同創辦人之一)
- Naval Ravikant(AngelList 共同創辦人之一)
- Chris Sacca14 (Twitter, Square,Uber 的早期投資人)
Sahil Lavingia 的目標是:
建立「獨角獸 (Unicorn)」,也就是成立不到 10 年但估值 10 億美元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創業公司。
然而,這正是惡夢的開始。
順利的起頭,讓 Gumroad 不斷擴大招募員工。
但沒過多久,他們就發現市場需求趕不上產品的成長速度,公司成長來到停滯期。
原以為只要撐到下輪募資就能度過難關,然而在 B 輪募資就無法達標,Gumroad 的活躍發展也正式停下腳步。
2015年,Sahil Lavingia 宣布募資失敗並大幅裁員,一度瀕臨倒閉。
危機就是轉機,再一次重新出發的機會
就在此時契機出現了。
KPCB (凱鵬華盈,美國矽谷的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向 Sahil Lavingia 提出以 1 美元出售股份。這讓他能夠以負擔不大的價格買回 Gumroad。這個舉動,讓 Gumroad 有機會從募資失利的局面走向獨立企業重新開始。
這個經驗讓 Sahil Lavingia 開始反思:
Gumroad 或許沒辦法成為一隻獨角獸,但是可以成為一個它的使用者愛的公司,並且在它目前規模穩定地獲利。
我應該停止追求盲目成長,聚焦在優化產品體驗。
為了減少開銷,他
- 放棄租用實體辦公室
- 以外包取代聘用員工
- 不再嚴格要求工作進度與成效
這種彈性化的經營模式,重新讓 Gumroad 營收開始向上成長,並迅速上升到年營收達上千萬美元。
這也帶出了這本書想要傳達的精神: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極簡創業家,以下都用中文字稱呼)。
極簡創業家是什麼?
極簡創業者的定義,是做對客戶有價值的事情,然後賺到足以維生的錢。
Sahil Lavingia 說:
我們不必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只要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就可以養活自己與員工了。
這個跟傳統公司的思維很不一樣。
- 傳統公司: 公司就是要長大,才可以聘請更多員工賺更多的錢
- 極簡創業: 公司只要足夠大,賺到的錢能夠養活員工或自己就好。
那麼「極簡創業」的目的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讓自己自由。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認為對世界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不用擔心錢。
從第一天,就做能夠獲利的事情
一個極簡創業家的出發點,是持續去發現「目標客戶」的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這個跟「蹭趨勢」的創業完全不同。
例如你看到蝦皮上大家都在賣某個玩具,心想:「大家都在賣,那我也來賣吧!」。
但這樣的創業有問題:
- 先有成本: 你在第一天就花了一筆錢,進了那些你根本不確定賣不賣的出去的玩具。
- 沒有特色: 很多人都在賣同樣的玩具,那麼你的玩具可能就不太特別。
- 趨勢會變: 如果這個玩具突然不太受歡迎了,那麼賣玩具就賺不到錢。
「等等,沒這麼蠢吧!自己不確定會不會賣的東西,誰會花錢去屯貨貨研發啊?」
事實上,在新創市場還挺多的。
我們先學習一個基本的財務公式:利潤 = 營收 - 成本。
許多企業因為想要「蹭趨勢」,因此先花了許多的錢買貨與研發 (成本⬆)。但最後銷售狀況不如預期,利潤反而是負的 (營收 < 成本)。
怎麼辦呢?沒關係,募資啊!反正...
- 把產品簡報做的好看、產品特色包裝的漂亮一點
- 吸引投資人的注意,先募到錢
- 財報變得漂亮,求公司出場賣一個好價錢來獲利
但是一個極簡創業家則不同。
他們從創立事業的第一天起,就決定要作能夠獲利 (profitable) 的事情。也就是:營收 > 成本。
步驟大致如下:
- 確定方向,鎖定目標族群
- 透過創作,提供解決方案
- 測試方案,確認真的可行
- 發展方案,做成最終產品
關於上面的細節,我們下一篇文章再繼續說。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