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一人公司,就是「賣個人經驗」
知識型一人公司怎麼持續研發新知識產品?你得先學會這套「知識訓練法」!
2025 Sep 17 自我成長 工作生產力 個人品牌 一人公司 商業觀念
這篇文章我要跟你分享一個有趣的思考:
知識工作,能不能也像運動一樣被「訓練」?
這什麼怪問題,為什麼要思考知識工作者的「訓練計畫」?
之所以會想這個問題...
是我看到國外創作者 David Perell 在他的部落格文章《Learn Like an Athlete》看到一句值得深思的段落:
Knowledge workers should train like LeBron, and implement strict “learning plans.” To be sure, intellectual life is different from basketball. Success is harder to measure and the metrics for improvement aren’t quite as clear. Even then, there’s a lot to learn from the way top athletes train. They are clear in their objectives and deliberate in their pursuit of improvement.
翻譯成中文就是:
知識工作者應該像勒布朗一樣進行訓練,並制定嚴謹的「學習計劃」。確實,智力生活與籃球有所不同,成功的衡量更為困難,改進的指標也不那麼明確。然而,從頂尖運動員的訓練方式中,我們仍然可以學到很多。他們對自己的目標非常明確,並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非常有意識。
這段話,進一步引發我開始思考知識型一人公司創業者的日常。
其實不外乎就是做 3 件事:輸入、思考、輸出。
- 輸入可能是閱讀、吸收資訊
- 思考是整理、分析、推理
- 輸出則是把成果轉換成報告、文章、簡報、產品
但這 3 件事很難有明確的訓練判斷依據。
例如你說
- 自己的「輸入」進步了:一年從 30 本書讀到 50 本,但數量變多就是進步嗎?
- 自己的「思考」進步了:一年從思考 5 個議題,變成思考 10 個議題
- 自己的「輸出」進步了,一年從寫 30 篇文章,變成寫 150 篇 (AI 時代似乎很合理)
所以知識型一人公司創業者,到底怎麼建立甚至評估自己的「訓練計畫」呢?
我自己在「運動」相關的經驗不太足夠,但是在另外一個特殊的領域頗有啟發。
那就是…
從魔術練習,看見知識訓練的可能性
我第一次體會到「訓練」的威力,是在 20 歲大學學魔術的時候。
那時候老師要我每天重複最基本的動作:
- Deal 發牌
- Cut 切牌
- Shuffle 洗牌
- Palm 藏牌
- Cull 找牌
老實說,一開始非常枯燥,甚至覺得沒意義。
備註:如果你對我練習魔術有興趣,可以看 這部影片。
可是一旦累積一個月,手感完全不同!
上台表演就能自然流暢,不用再死記硬背。
後來我才發現,運動員、音樂家、魔術師都一樣:他們的穩定表現,靠的是長期把動作拆小,然後日復一日去練。
這就讓我想到:魔術訓練的經驗,可不可以類比用到知識工作訓練上?
下面我會依序跟你分享 4 個重點:
- 魔術訓練 → 啟發知識工作的訓練
- 知識工作訓練的方法
- 設定知識訓練的主題
- 知識訓練積如何變成一人公司的「商品庫存」?
重點 1. 魔術訓練 → 啟發知識工作的訓練
在學習魔術時,我曾按照魔術師 Michael Vincent 的訓練方法,叫做 Card Drills。
他會把撲克牌魔術中的流程 (Routine),拆解成最細的動作像是:
- Dealing
- Cutting
- Shuffle
- Palm
- Cull
實際上還有更多,但這 5 種是最常被使用到的。
當時我每天會花 30 分鐘反覆練,讓肌肉記住每個動作。
這種「拆解 → 重複 → 積累」的訓練,讓表演時能穩定發揮。
我就在想:同樣的邏輯,應該也能套用到知識工作。
只要先把工作拆成「基本動作」...
再安排固定時間去練,就能逐步建立起知識工作的「肌肉記憶」。
例如:
- 筆記:每天練習捕捉一個想法,並嘗試幫它加上標題或連結到舊筆記。
- 寫作:先練習列出大綱,再練習把大綱展開成 300 字的短文,最後才練習完整文章。
- 閱讀:每天讀一小段,就嘗試寫下自己對於書中的理解 (Paraphase) 以及對自己的啟發 (Application)。
這樣一來,就像魔術師靠肌肉記憶支撐舞台表演。
知識工作者也能在演講、教學或寫作時更穩定地發揮。
但是,這些小動作該怎麼安排在每天的生活裡?
重點 2. 知識工作訓練的方法
我的做法是把它設計成 日課 (Daily Routine)。
朋友啟樺曾經說過:
我們這種做知識工作的人,要把一些事當作「日課」來做。
不管今天心情好壞,都要去做。
「但是日課跟習慣、任務有什麼不同阿?」
要理解日課的特性,我先把它跟任務、習慣做了比較:
- 任務:外在壓力下「不得不做」的事。
- 習慣:重複出現,但目的不一定是進步。
- 日課:有意識的刻意練習,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
重複執行日課的結果,能讓我們在做知識工作時穩定表現 (不憑運氣或臨時狀態去表現)。
這裡要區分清楚:
- Card Drills 解釋「如何拆解」,這是做知識訓練的方法
- 日課則解釋「如何安排」,這是做知識訓練的實踐
兩者互補才能形成完整的學習計畫。
重點 3. 設定知識訓練的主題
當我們知道怎麼練,下一步就是決定:要練什麼?
這裡我參考山口周在《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提出的想法:
一次設定 5~7 個學習主題,讓自己一年內有方向地累積。
這樣的做法有兩個好處:
- 日常生活中,你會像天線一樣,自然捕捉到相關訊息。
- 你能快速篩選,哪些資訊要吸收、哪些可以忽略。
因此我規劃了 2025 下半年的 7 個主題:
- 一人公司營運效率
- 抽象化思考與復盤
- 卡片盒筆記法的輸入與輸出
- 把抽象概念結構化表達
- 日記與思考如何幫助工作與人生
- AI 如何協助知識工作者提升效率
這些主題是我日課練習的方向,也是未來 2026 年事業探索的基礎。
重點 4. 知識訓練積如何變成一人公司的「商品庫存」?
最後你可能好奇:
為什麼朱騏你身為知識工作者,要花這麼多時間設計日課與學習主題?
因為對我這種一人公司來說,日課的累積是未來的「商品庫存」。
如果你仔細思考,會發現一人公司的商業模式其實很單純。
所謂的一人公司,就是「賣個人經驗」。
自己做過什麼,就轉換成不同形式的成果去販售:
- 發文宣傳 (免費):貼文、短影音、Podcast
- 開課教學 (付費):各種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
- 客製化服務 (付費):寫作教練和個人品牌顧問
要提供這些成果 (商品庫存),靠的就是鍛鍊與累積自己的專業經驗。
這就是我認為「設計日課 (知識鍛鍊)」最重要的原因。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