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好書,讓我對現代人「自學」有了一番新認識
《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讀書心得:搞懂現代人的 4 大模塊自學系統,原來「不學什麼」比「學什麼」更重要!
2025 Oct 21 自我成長 讀書心得
介紹一本精彩好書–《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
這本好書,讓我對現代人「自學」有了一番新認識!
(尤其是對...出了社會的上班族)
現在學東西太方便了,YouTube、Podcast、線上課程一堆免費資源等著你。
但這也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
這麼多的免費好康資源,我到底要看什麼?
你想嘛...人最多一天就 24 小時。
扣掉睡覺、上班、吃飯...
說實話一天能有 2 個小時的時間自學就要偷笑了。
所以這本《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從一個不尋常的角度切入:
知道「不學什麼」,比「學什麼」更重要。
這本書的作者是山口周。
他是日本知名的獨立研究者、著作家和公眾演講者。
他的學經歷也很有意思,因為:
- 本科系是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院哲學系
- 但正職工作曾擔任電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商業戰略顧問
「文科生卻能做商學顧問,這怎麼辦到的」?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自己的一套自學系統 (分成 4 大模塊):
- 戰略
- 輸入
- 抽象化/構造化
- 儲存
和 3 個實用的閱讀技巧:
- 轉喻式 vs 隱喻式閱讀法
- 三層次畫線法
- 三問題儲存法
一起來看看吧!
打造忙碌現代人的自學系統 (4 大模塊)
模塊 1. 戰略:不是所有知識都值得學
學習最大的陷阱,就是沒有策略性地選擇學習內容。
如果我們什麼都想學,最後就會什麼都學不好。
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知識都能為我們帶來相同的價值。
有些知識是基礎工具,有些知識則能成為我們的獨特優勢。
舉個例子來說:
假設你已經有行銷背景,現在想學習新技能。
與其去學一個全新的程式語言(需要從零開始),不如學習數據分析。因為這樣可以讓你的行銷專業更有說服力。山口周在書中提到的美國作曲家-蓋希文 (George Gerswin) 故事一樣。法國作曲家-拉威爾 (Joseph Maurice Ravel) 告訴蓋希文:「你已經是一流的蓋希文了,為什麼還要特地學習,讓自己成為二流的拉威爾呢?」
出了社會的上班族選擇自學領域時,要以「自己現有的東西」為出發點思考。
我的啟發:盤點自己現有技能,選擇能產生相乘效果的學習方向
模塊 2. 輸入:讀書方法決定學習效果
大部分人的學習問題,其實出在「輸入」階段。
我們習慣用同一種方式讀所有的書,但不同的書...其實需要不同的閱讀策略。
有些書適合快速瀏覽抓重點,有些書則需要仔細咀嚼每個概念。
如果不根據閱讀目的調整方式,就會浪費大量時間。
舉個例子來說:
山口周在讀某本談 "品牌" 的書籍時,並沒有仔細閱讀每一段。
當他發現作者開始講故事時,就會快速瀏覽跳過。
經過幾十頁後...
他就能判斷出作者何時在傳遞核心知識,何時只是在用故事包裝。這種「目標導向閱讀」讓他能更有效率地抓到重點。
我的啟發:根據閱讀目的選擇不同的閱讀速度和深度
模塊 3. 抽象化與構造化:把知識變成可轉移的智慧
這是大多數人學習時最容易忽略的環節。
我們常常滿足於「理解」內容...
但真正有用的知識,需要經過抽象化和構造化的處理。
什麼意思呀?
抽象化是指「從具體案例中提取出通用原理」。
構造化則是「將這些原理組織成可以靈活運用的框架」。
山口周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
他讀到一個關於螞蟻窩的研究:「混雜了一部分不工作螞蟻的蟻窩,會比全部螞蟻都勤奮工作的蟻窩,具有更高的生存機率。」
單純記住這個事實沒什麼用。
但如果我們把它抽象化成:
- 「某個系統在稼動率 (產能利用率) 低於100%時,生存機率將達到最大。」然後思考這個原理在其他領域是否也成立。
- 在組織管理中,是不是也需要保留一些彈性?
- 在個人時間規劃中,是不是也不該把行程排得太滿?
這樣一來,一個關於螞蟻的研究...
就變成了可以應用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智慧!
我的啟發:練習從每個具體案例中,抽取可轉移的通用智慧。
模塊 4. 儲存:建立你的外部大腦
傳統的學習觀念認為,我們應該努力「記住」所有重要的知識。
但山口周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我們應該建立一個「記不住的外部系統」。
原因很簡單。
因為在變化快速的現在,知識的保存期限越來越短。
與其花時間去記憶,不如把精力投資在建立一套高效的外部儲存和檢索系統上。
這就像是為自己的大腦建立一個「雲端硬碟」。
舉個例子來說:
當你讀完一本書後,別試圖記住所有內容。
我們可以利用一套筆記系統,例如山口周喜歡使用 Evernote 筆記軟體來儲存他的讀書筆記。接著替筆記打上標籤。
累積一段時間後,就能用同個標籤來觀察不同書籍的筆記。
這樣意外地可以獲得新靈感。
我的啟發:用標籤來標記不同的筆記段落。
談完了 4 大模塊,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山口周推薦的 3 個閱讀技巧
閱讀技巧 1. 轉喻式 vs 隱喻式閱讀法
選擇下一本書的方式,會決定你知識體系的建構方向。
山口周借用了語言學的概念,提出兩種不同的知識展開方式。
分別是:
- 轉喻式閱讀: 垂直深挖,從入門書讀到專業書,逐步建立某個領域的完整知識架構
- 隱喻式閱讀: 橫向連結,從一個主題跳到看似不相關但有內在聯繫的另一個主題。
下圖是圖解說明:

最理想的狀態是兩種方式交替使用。
我學習到:有意識地在垂直深挖和橫向連結之間切換
閱讀技巧 2. 三層次畫線法
大部分人讀書時的畫線都是隨意的,沒有清楚的標準。
山口周建議我們要有策略地畫線,重點關注三個層次的內容:
- 第一層是「有趣事實」,也就是那些讓你眼睛一亮的新資訊
- 第二層是「洞察或啟發」,也就是從這些事實中你領悟到的道理
- 第三層是「行動指南」,也就是基於這些洞察你打算採取的具體行動
山口週拿一本生物領域的書《不工作的螞蟻是有意義的 (働かないアリに意義がある)》為例:
- 第一層畫線:「混雜了一部分不工作螞蟻的蟻窩,會比全部螞蟻都勤奮工作的蟻窩,具有更高的生存機率。」
- 第二層畫線:「系統需要保持一定的冗餘度才能應對突發狀況。」
- 第三層畫線:「重新檢視我的時間安排,確保每天都有20%的緩衝時間。」
我學習到:畫線時可鎖定事實、洞察和行動三個層次
閱讀技巧 3. 三問題儲存法
儲存知識時,單純的摘錄是沒有意義的。
山口周建議我們每次學到新知識時,都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 得到的知識為何?
- 這個知識哪裡有趣?
- 若將此知識套用於其他領域,會有什麼樣的啟發或洞察?
幹嘛問自己這 3 個問題?因為它們能強迫自己進行主動思考。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在《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讀到「人生三季稻」這個概念後,思考...
問題1:得到什麼知識?
「現代人的工作年限延長到50-60年,但企業的繁榮期只有10年左右。」問題2:哪裡有趣?
「這意味著大部分人都會經歷多次轉換跑道,『一個工作做到老』的時代已經結束。」問題3:能應用到哪裡?
「我需要培養可轉移的核心技能,而不是只依賴特定公司或行業的專業知識。」
讓書中文字跟自己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我想這就是讀書帶給我們的最大價值吧!
我學習到:用三個問題強迫自己深度思考每個新知識
這本書寫的真的相當不錯,大力推薦!

職場寫作教練,提供一對一深度客製化的網路寫作課程。
幫助你提升寫作技巧,讓你在網路上被看見並吸引潛在客戶。
若想要獲得更多寫作秘訣,歡迎在下方訂閱我的電子報 👇